详情内容

当代书法怎样与时俱进_刘轩铭带您扫描书法市场新动态

2017年9月4日,据轩铭艺术网报道:在探究当代书法走向,及探究当代书法未来如何发展这一问题,艺术业内专业人士刘轩铭表示:引经据典,可以有以下分析:

清刘熙载云:“文之道,时为大”,这一合于时宜、因时制变的文艺美学观点具有很强的辩证性。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理应“以时为大”,以融会贯通的思维、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来进行书法的创作、审美,以彰显时代风尚。

shufa

清梁巘《评书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种对各个历史时期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的概括,虽有模糊、片面之嫌,但足以说明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书法流变是一个时代风尚的写照,与时代文化精神互为表里。那么,今人尚什么?由于“展厅效应”淡化了书法的文化性,使其越来越“专业化”,以至于使书法退到只追求外在形式与点画的视觉刺激,而消减了文词之美、减弱了文化底蕴、弱化了文人气息,成了可视不可读、有形式无气息、有墨无翰的艺术作品。一些书者为了能入展获奖,一味地迎合评委去追求外在的艺术形式,靠做旧、好色、拼接等来增强展览效果,哪里还有“书,心画也”,完全成了工艺品。还有一些人歪曲创新之要义,盲从地去追求流行书风,夸张汉字形体或所谓的“书中画”“抽象画”来哗众取宠。或为参展,或谓创新,功利之心使得这些人故弄玄虚,装作高深莫测,借机彰显自己的审美属性,可谓“尚玄”,此说虽是调侃,也是当今书坛时弊的写照。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随时代而变的不只是笔墨语言,还有笔墨精神。那么这种艺术精神的体现,可以是技法,也可以是文学内容。当代书法30年来,书法一直在讲究创新求变,由于展厅效应,书者往往只关注于功力技能、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学内容。以至于提笔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唐诗宋词,当代书家刘正成曾在中国考古所成立五十周年的一个国际考古学会议上,就此开了个玩笑说:“如果在500年或1000年后你们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堆今天的书法遗存的话,看见全都书写的是唐诗宋词,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唐、宋时代的文物,而恰恰就是20世记末、21世纪初的中国书法的断代史特征!”玩笑之言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书法存在的问题,就是书法艺术的文化缺失,即“有墨无翰”。汉字书写与文学内容渐行渐远,书法艺术用以彰显时代风尚也就无从说起,又何以能体现出“文之道,时为大”?

 

《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等流传下来的经典法书,其内容无不是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动人心灵的文词;而《姨母帖》《地黄汤帖》《惠柑帖》这些虽是日常书写、即兴书写,却以文词抒情,真实反映了书者的思想感情,也间接反映现实,体现时代精神。由于文化的缺失,今日书者难以有人作出《兰亭序》那样的美文,能自作诗词已属不易。这种情况下,书者抄写前人诗词已蔚然成风,这不是不可以,毕竟熟记古今诗词也是一种文化滋补、精神修养,书写中如能根据引发书情书意的文词而“情动形言”,也是一种有艺术意义的书写。然而时下有些人过于聪明,懒得去熟读熟记经典诗词,每每创作时,打开手机,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就划拉起来了。这样的创作哪里会是书由性发、文必心出呢?

 

书者应加强自身修养,立品立格,尝试着去书写有感而发的随笔、自作诗联,进行即兴书写、日常书写。也可以去写别人的诗词,但绝不是简单地照搬过来,而是根据时代所需、社会所需,精心遴选、反复推敲,深研细究,选取具有主题鲜明、精神向上、与时代合拍的文章而书写,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来“妙手著文章”。沈鹏在《传统与“一画”》一文中强调书者不能失去“当代书法家应有的品格与情怀”。当代书者要遵循书法自身的规律,弘扬人文传统,重塑现代人文精神,“才能担负起新时期艺术发展的历史责任”。当代书者在创作中不能只强调书写的技能和功力,还要蕴含丰厚的思想内容、饱满的情感修养,以体现时代特征和气息,为时代传神写照。书者在“与古为徒,与天为徒”的同时,还应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并能与时俱进,以让书法艺术能够“以时为大”。

 

        本报道由北京轩铭艺术网整理编辑                                              2017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