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内容

如何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下面由轩铭为您讲解如何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的出处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他是一位伟大的美学家。为什么?因为他提出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著名的美学论断。

liuzongyuan

公元815年,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其兄柳宽亦任职邕州。柳宽在邕州北郊马退山(又称四厦岭)上构建了一座颇为精巧的茅亭,柳宗元兴致勃勃地为其撰写了一篇《马退山茅亭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出自这篇短文:

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之华。不斫椽,不翦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俗参夷徼,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塈乃涂,作我攸宇,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

此文告诉我们,茅亭位于“马退山之阳……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这是一幅很美的图景。

继而文章继续写马退山之美景:“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

由于马退山很美,于是柳宽作亭以供休憩与欣赏。

茅亭作成后,“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

最后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柳宗元还以兰亭为例作了一个补充说明:“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由于马退山茅亭“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

以上是笔者对《马退山茅亭记》所作的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美丽的美学看来,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让我们来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

在美丽的美学看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看似一句话,实际上是两句话,且这句话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美是隐逸的,是隐藏的,美需要人来彰显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柳宗元认为马退山是美的,但如果没有人作记载、没有人做宣传,美是不会显现出来的。接着是第二层意思:美不会自美,美是需要依赖人的。最后一层的意思是: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美不会自动的被人称为美。

那么美丽的美学又该怎样来看待这句话的三层含义呢?

在美丽的美学看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所包含的三层含义都是有道理的,都非常接近于真理。美丽的美学认为,美通常有名词与形容词两种词性,前者指一种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且不随人们称它是什么,它都是如此。后者指一种性质,且是一种主观的性质,是依赖人而具有的一种性质。而无论是名词美还是形容词美,如果人们要称一个事物是美或美的,那么这个事物必须要能应构出人的愉快情绪与对某种事物的某种积极的情感。

那么其中不管人们是否称一个事物为美与这个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否自相矛盾呢?不矛盾!这就好比把一个人不称为人而称为其它什么东西时,这个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一样。一般地讲,由于事物与事物的名称是互相独立与互相分离的,因此不管人们把事物叫着什么,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被人们称为美,那么这个事物与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如果这个事物没有被人称为美,那么这时的美没有意义,但这个事物依然是客观存在的。

另外,对于某些人们感受不到的美,通过一些介绍与宣传,让人们前往去感受,这也是可以的。如果他人也能感受到美,那么这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他人感受不到美,那么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都知道,兰亭、醉翁亭等现在仍很吸引人,而柳宗元笔下的茅亭就不那么幸运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这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各位看主,现在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可以把柳宗元称为伟大的美学家的原因了吧?